网站导航

电话
短信
地图
News

新闻资讯

分类
寒假“五个一”成长实践计划成果展示(五)时间:2025-02-26 17:29:22

  五金为推动学校新时代人才培养工作更高质量发展,引领同学们充分利用寒假期间充电赋能,在实践中上好一堂生动的“思政课”,不断肩负起新时代新使命,今年寒假,“五个一”成长实践计划如期而至。

  同学们认真阅读主题书目,广泛寻访老党员,积极开展劳动实践,足迹遍布家乡红色展馆、行业企业等地,在实践中履行青春使命,诠释青年担当。

  关于阅读《人类群星闪耀时》这本书,我深刻的认识到在至暗时刻寻找永恒的光的重要性,当茨威格用诗意的笔触勾勒人类文明长河中的十四颗星辰时,他不仅是在书写历史,更是在编织一张由勇气、信念与人织而成的精神之网。在这部闪耀着人文主义光芒的著作中,每个故事都是人类精神向宇宙投射的光束,穿透时空的迷雾,为后世留下永恒的启示。

  《人类群星闪耀时》这本书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颗明星就是拜占庭王朝的陷落,这部分内容用强烈的悲剧色彩作为反面例子,强调坚持的重要性。君士坦丁堡陷落时,那道被遗忘的凯尔卡门,不仅改写了东西方文明的版图,更警示着当代人:历史的转折往往藏匿在细微的疏忽之间。当菲尔德在电缆铺设失败七次后依然选择第八次尝试,他诠释的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人类对永恒价值的执着追求。这些星辰的轨迹告诉我们,每个平凡的瞬间都可能成为改变命运的支点。

  阅读《人类群星闪耀时》,就如同站在二十一世纪的星空下回望,我们会发现茨威格笔下的群星依然在指引着人类前行的方向。整本书阅读完,我不禁联想到当现代人困顿于物质的迷雾时,或许这些穿越时空的故事将犹如北斗七星,提醒我们:真正的永恒不在黄金铸就的纪念碑上,而在每个普通人坚守信念、突破自我的瞬间。正如太平洋永远不会忘记第一个看见它的欧洲人的眼神,人类文明的光芒,永远来自那些敢于在至暗时刻点燃心火的灵魂。

  读完《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本书,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塔拉·韦斯特弗的经历,如同一束强光,穿透了生活的表象,照亮了关于成长、教育与自我救赎的深刻命题。

  书中的塔拉出生于美国爱达荷州的一个山区家庭,父亲偏执、固执,拒绝现代医疗、教育,一家人在废料场劳作,生活充满了危险与未知。塔拉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从小就遭受着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创伤,没有正规的学校教育,她被禁锢在家庭的认知与观念之中,仿佛一只被困在牢笼里的鸟,看不到外面广阔的天空。

  然而,教育成为了塔拉挣脱束缚的有力武器。她凭借着对知识的渴望和顽强的毅力,自学考取杨百翰大学,而后又获得剑桥大学硕士学位与哈佛大学访学机会。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她不断地与过去的自己、与原生家庭的观念做斗争。每一次的学习和思考,都是对旧有认知的冲击与重塑。她开始意识到,父亲的世界并非真实的全部,自己有权去追求一种全新的生活,去构建属于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思维方式的转变和灵魂的觉醒。它让塔拉从一个被家庭观念左右的女孩,成长为一个能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权威的女性。在面对父亲的无理要求和母亲的软弱妥协时,她不再盲目顺从,而是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坚持自己的立场。她在知识的海洋中找到了自我,如同一只羽翼渐丰的鸟,有了飞向高山的勇气和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塔拉所经历的痛苦与挣扎令人动容。她一方面深爱着自己的家人,难以割舍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另一方面,又必须与家庭中那些落后、有害的观念划清界限,才能实现自我的成长。这种内心的撕裂感,让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陷入迷茫和痛苦之中。但正是这种痛苦,成为了她蜕变的催化剂。她在痛苦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最终学会了与过去和解,接纳那个不完美的自己和家庭。

  这本书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山,那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和追求。无论我们出身如何,遭遇怎样的困境,都不应放弃飞向那座山的梦想。就像塔拉一样,即使身处黑暗的深渊,只要心中有光,有对未来的信念,就一定能够找到出路,实现自我的救赎。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或许不会像塔拉那样经历如此极端的成长环境,但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束缚和挑战。可能是来自家庭的期望、社会的压力,也可能是自身的局限和恐惧。这些束缚就像一道道无形的枷锁,限制着我们的发展。然而,只要我们拥有像塔拉一样的勇气和决心,敢于打破常规,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就一定能够突破这些束缚,飞向属于自己的山巅。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是一本关于勇气、成长与自我救赎的书。它让我明白,人生没有固定的轨迹,我们可以通过教育、通过自我的努力,重塑自己的命运。无论前方的道路多么崎岖,只要我们心怀梦想,像鸟一样坚定地飞向那座山,就一定能够在山巅之上,看到属于自己的壮丽风景。

  我访谈的对象是我的爷爷。爷爷是一位有着深厚情怀和丰富人生阅历的老党员,1969年正式入党,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责任。

  1965年,爷爷响应国家号召,应征入伍。其间,多次参与重要任务,他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出色的表现,于1967年被评为“五好战士”。

  1969年,由于表现出色,爷爷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党。他激动地说:“入党的那一刻,我感到无比自豪,同时也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更重了。我发誓,一定要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生。”

  退伍后,爷爷回到家乡,投身到地方建设中。无论在哪个岗位,他都兢兢业业,认真负责。他总是以身作则,带领身边的人一起努力工作。他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大家的认可。1989年先后被评为“市先进生产者”“市级劳动模范”“市级先进个人”“市级优秀党员”。

  爷爷说:“作为一名党员,无论在什么岗位,都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人民群众谋福利。我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这些荣誉不属于我个人,而是属于党和人民。”

  如今,爷爷已经年逾古稀,但他依然关心国家大事,关注党的事业发展。他经常给我讲述过去的故事,教育我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2021年,爷爷荣获了“光荣在党50年”勋章,这是党对他多年来忠诚奉献的高度肯定。拿着这枚沉甸甸的勋章,爷爷的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花:“这是我一生的荣耀,我会永远铭记党的恩情,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我有幸采访了我的舅舅——一位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重症医学科默默奉献的。他的故事,平凡而又伟大,如同一盏明灯,进一步照亮了我对党的认识之路,也让我对党员的责任与担当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舅舅出生在东北的一个小农村,那里的生活条件艰苦,但党的关怀却如同春日暖阳,温暖着每一个村民的心。从他记事起,村里就时常有党员干部前来慰问,为困难家庭送去生活物资,帮助村民解决实际问题。这些场景深深地影响了舅舅,让他从小就对党组织充满了敬意和向往。初中时,舅舅凭借着优异的成绩和积极向上的表现,光荣地加入了中国主义青年团。那一刻,他心中的梦想种子开始悄然发芽,他立志要努力学习,走出农村,将来像那些党员干部一样,为人民服务,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2009年,他正式踏上工作岗位,成为了一名。初入职场,舅舅面临着诸多挑战,但他从未退缩。他虚心向同事请教,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在工作中,他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对待每一位患者都如同亲人一般,细心呵护,耐心照料。他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同事和患者的一致认可,2012年,舅舅凭借出色的表现成为了重症医学科的科室护理组长。他认为,这不仅是对他工作能力的肯定,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他深知,作为护理组长,他要带领团队为重症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守护他们的生命健康。

  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舅舅对党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他看到身边的党员同事们在工作中总是冲锋在前,无私奉献,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党的宗旨和使命。这让舅舅更加坚定了加入中国党的决心。于是,他主动向党组织递交了,并时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党组织的培养和教育下,舅舅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终于在2019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党。那一刻,舅舅激动得热泪盈眶,他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但同时也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席卷全国。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作为一名党员和重症医学科的,舅舅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主动请缨前往抗疫一线月寒假“五个一”成长实践计划成果展示(五),哈医大一院集中收治了大批新冠肺炎病人,重症医护人员需求巨大。舅舅第一时间奔赴哈医大一院,投入到紧张的抗疫工作中。在那里,他每天穿着厚重的防护服,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汗水湿透了衣衫,脸上被口罩勒出了深深的痕迹,但他从未有过一句怨言。他精心照料每一位患者,为他们进行治疗、护理、心理疏导,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爱心,为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2021年11月3日,舅舅再次接到前往黑河市第一人民医院抗疫支援的任务。他没有丝毫犹豫,简单收拾行囊后便踏上了征程。在黑河市,舅舅和同事们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当地的疫情形势复杂,患者病情危重,医疗资源紧张。但他们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协作,全力以赴地救治患者。在抗疫的日子里,舅舅和同事们日夜奋战,常常顾不上吃饭和休息。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守护人民生命安全的坚固防线。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黑河市的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许多患者康复出院。舅舅和他所在的团队也因为出色的表现,得到了医院党委颁发的“先进科室”称号。

  当我问起舅舅在抗疫期间的感受时,他深情地说:“我们收治的都是重症患者,虽然工作辛苦,但能通过自己的能力,保卫人民的生命安全,为社会做出贡献,我感到很开心。作为一名党员,为人民服务是我的初心和使命,在国家和人民需要我的时候,我必须挺身而出,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舅舅的话朴实而又坚定,让我深受感动。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展现了医务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通过这次对舅舅的采访,我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党是一个伟大、光荣、正确的政党,她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每一位党员,都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党的宗旨和使命,舅舅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党员。作为一名预备党员,舅舅的事迹让我深受鼓舞,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以舅舅为榜样,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漫步在大沽口炮台的历史遗迹中,我仿佛穿越时光,亲历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作为近代中国抵御外侮的重要战场,大沽口炮台见证了无数英勇抗争的瞬间。炮台坚固而威严,沉默地诉说着曾经发生在这里的悲壮故事。

  大沽口炮台始建于明代后期,是护卫海河与渤海交汇处的重要屏障。步入炮台遗址,斑驳的城墙仿佛在低语,讲述着那些浴血奋战的过往。这里的每一砖每一瓦,都凝聚着先辈们的智慧与勇气,也铭刻着他们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向大沽口炮台发起猛烈进攻,天津军民不畏强敌,浴血奋战,虽最终因实力悬殊而失守,但他们的英勇事迹却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中。

  参观过程中,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大沽口炮台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它提醒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在当今时代,我们更应继承和发扬这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大沽口炮台的历史意义,不仅在于它的战略地位,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民族尊严和勇气,值得每一位中华儿女铭记与敬仰。

  怀着崇敬与庄重,我前往了八宝山公墓,它坐落于北京市石景山区,这里松柏常青,石碑林立,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每一座墓碑背后都藏着一段令人动容的故事。

  步入公墓,里面有很多大大小小的雕塑,让人总能想起那些无数为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他们用生命和鲜血铸就了共和国的基石。在参观之前,我也搜集了很多关于八宝山公墓的历史资料,这里最早追溯到辽代,许多名人都长眠在这里。例如任弼时、朱德、陈云等。进入公墓教育基地,我开始探寻他们英勇无畏的故事。他们的一生是为国家与人民不懈奋斗的一生,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中,引领中国这艘巨轮破浪前行。从新主义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征程,他们以远瞩的智慧、坚定不移的信念,奠定了新中国发展的坚实根基。

  这里不仅仅有时期的英雄,还有新中国建设时期的伟人,如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等。正是因为他们用知识和智慧为祖国筑起坚不可摧的科技长城,让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有了挺起脊梁的底气。

  夕阳的余晖洒在大地上,为这片神圣的土地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走出公墓,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先辈们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辉煌,让我明白今日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他们的奉献精神与崇高理想,是我们前行路上最宝贵的财富。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以先辈为榜样,在学习和工作中努力奋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首先,是创造的享受。从挑选食材开始,就如同一位艺术家在筹备创作的原料。将各种普通的材料,如面粉、鸡蛋、糖等,通过自己的双手和创意,变成一个精美的蛋糕,这个过程充满了成就感。看着面糊在模具中逐渐成型,想象着它出炉后的样子,心中充满期待。

  其次,是宁静与专注的享受。在制作蛋糕的过程中,需要全神贯注地完成每一个步骤,从分离蛋清蛋黄到打发蛋白,再到小心翼翼地混合面糊。这段时间里,可以暂时忘却外界的喧嚣和烦恼,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中,享受这份宁静与专注带来的心灵慰藉。

  再者,是分享的享受。当蛋糕新鲜出炉,散发着诱人的香气,与家人一起分享这份甜蜜,看到他们满足的笑容,内心会涌起一股温暖和幸福。自己亲手制作的蛋糕,承载着满满的爱意和关怀,成为了连接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桥梁。

  最后,是成长与学习的享受。每一次尝试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不断尝试新的配方和技巧,从失败中总结经验,逐渐提高自己的水平。这种不断成长和进步的过程,让人充满动力和喜悦。

  刚开始时,我满心都是新奇,迫不及待地想要大展身手。但真正拿起饺子皮,我才发现包饺子远没有想象中容易。看着妈妈熟练地捏出一个个精致饱满的饺子,我包出的却不是皮厚馅少,就是形状歪歪扭扭,还有下锅后露馅的风险。爸爸在一旁给我示范,手把手教我如何控制馅料的量,怎样捏褶子才能又好看又紧实。在家人的鼓励下,我渐渐掌握了技巧,包出的饺子也越来越像样。

  在包饺子的过程中,我们一边忙碌,一边聊天。爸爸妈妈分享着他们小时候过年包饺子的趣事,讲着物资匮乏的年代,一家人如何盼着过年能吃上一顿饺子,那时候的饺子,承载的是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听着这些故事,我不禁想起自己的童年,每到过年,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也是我最期待的时刻。那些曾经觉得平淡无奇的场景,如今回忆起来,满是温馨与幸福。

  随着一个个饺子摆满了盘子,厨房也被温暖和欢乐的氛围填满。大家欢声笑语,平日里因忙碌而产生的距离感在这一刻消失殆尽。这小小的饺子,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我们一家人紧紧地连在一起。

  这次包饺子实践活动,不仅让我学会了一项新技能,更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珍贵。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这样的相聚显得尤为难得。每一个饺子都包裹着家人之间的关爱与牵挂,每一次欢笑都凝聚着家庭的温馨与和睦。这,应该就是家庭传承的意义吧。

  通过精心制作的PPT和校园实景照片,我向学弟学妹们展示了大学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社团文化和实践机会。重点介绍了学校的特色专业和人才培养模式,鼓励他们树立目标,坚定信心。同时结合自身经历,分享高效的学习方法,活动中,学弟学妹们积极提问,从“如何平衡学习与兴趣”到“应对考试焦虑”,我结合实例一一解答。一名高二学生感慨:“学长的经验让我明白,努力需要方法,更要有方向。” 此次返乡宣传让我体会到“传承”的意义。作为“过来人”,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信念的播种者。未来,我将继续以行动践行责任,助力更多学子在追梦路上坚定前行。

  怀着激动与感恩的心情,我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母校北京市第一零九中学,以一名北京印刷学院学子的身份,向学弟学妹们分享我的大学生活,展现北印学子的青春风采。

  为了这次返校宣讲,我和团队成员做了充分的准备。从学校历史、学科特色、校园文化、就业前景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北京印刷学院的魅力。我们还准备了精美的宣传册和小礼品,让学弟学妹们更直观地感受北印的温暖与热情。

  宣讲会上,我结合自身经历,生动形象地讲述了我与北印的故事。我分享了在北印的学习生活、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方面的收获和感悟,并重点介绍了北印“守正创新,笃行致远”的校训精神,以及“严谨、求实、团结、创新”的校风。我鼓励学弟学妹们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努力拼搏,用青春和汗水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宣讲结束后,我们与学弟学妹们进行了热烈的互动交流。他们纷纷就自己关心的专业选择、大学生活、未来发展等问题进行提问,我们耐心细致地一一解答,并结合自身经历给出了建议。看到学弟学妹们眼中闪烁的光芒和对大学生活的向往,我感到无比欣慰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