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嫁的贵州姑娘“半路扔年货”事件暴露了中国式亲情的尴尬五金服务区的清洁工在垃圾箱里碰到了一袋袋包装完好的腊肉、排骨,以及炸得金黄的小酥肉,还有一些新鲜的蔬菜。粗略估计有近百斤,价值千元。
这位女士称,在返回黑龙江时遇到了大堵车,路程本来就遥远,加上堵车就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到家了。
她中途发现了这些年货,怕路上耽搁太久,东西坏了。无奈之下,把东西留在了垃圾桶。她说她希望的就是让环卫工看到,让他们拿回去吃。
面对指责,女士回应说,自己一直都理解父母的心意,也一直感激父母的爱,每个月都给父母打钱。丢掉年货,只是无奈之举。
她也肯定是孝顺父母的。一是真心爱着孩子的父母,养大的孩子大差不差会是个孝顺的孩子。二是如果她不孝顺,父母也不至于塞满她的车厢。
因为父母对子女毫无保留,就容易爱得过满,将自己认为最好的东西一股脑儿地塞给子女。这时候,父母往往就会陷入一种“填鸭式付出型”的爱,忽略了子女的真正需求。
但就因为父母觉得那是好东西,觉得要爱孩子,甚至是从自己的嘴里、锅里省出来的,不管是不是孩子真心需要的,都给了。明着给不掉,就偷偷塞。
一是,父母“偷偷”这个行为。父母之所以这样做,当然是因为爱。但也不可忽视一点,那就是事实上孩子的真实意愿没有得到尊重。
二是,说不定这些东西带回黑龙江,很可能会给她带来一些不愉快。中国地大物博,饮食习惯之间的鸿沟不可消灭。贵州的地方美食,在黑龙江人的眼中很可能是无法理解的。这位贵州的姑娘,把这些极富家乡特色的美食带回夫家,如果大家都不吃,她一个人在家吃“独食”的话,会比较尴尬。如果再有人有意无意间,对这些美食表达不理解,甚至是不满,那就很可能会让她有不愉快的感受。要知道远嫁而来的她,在很多时候一定本来就有一种外来的无助的。
当自己父母的心意被夫家人不理解、甚至是嫌弃的时候,她心里又怎么会好受呢?这也是她可能已经拒绝过父母很多次的原因。但父母还是偷偷塞了进来,她自然会有些生气的。
就在贵州姑娘半路丢年货这件事的下面,有个在上海的网友说,他冰箱里还放着父母前年给的腊肉,自己不想吃,但也一直放在那不敢扔,即便搬家也得带着,就怕有一天父母问起来。
无独有偶,另一个网友说,父母给的腊肉太肥,他根本吃不了,第一次退回去了,可是父母又塞了回来。担心伤了父母的心,他也不好再次拒绝。而那块腊肉了,也就只能长年累月待在冰箱里了。
父母老了,在一个家庭里,从主导地位变成了从属地位。按照我们的传统伦理,这时候就该子女反哺、孝顺爹妈了。
同样的情况也在发生。只不过孩子塞给父母的,大多数时候是新衣服、营养品,以及年轻人觉得很好,但父母完全用不了的一些富有科技含量的新奇玩意儿。
但我们同时也要明白,爱,不仅仅意味着不分青红皂白把自以为好的东西一股脑儿塞给对方,也不意味着牺牲了自我就是对别人的爱。
别人不需要的爱,我们硬塞给对方,其实也是一种侵犯,会给对方造成困扰。这是典型的好心办了坏事。
我们习惯简单地以是非好坏作为标准,无微不至地关心对方多吃点、多穿点,吃好的、穿好的,却很少问对方:你内心真正喜欢什么?真正需要什么?
但他发现,父母在农村,日常生活自给自足,没那么多用钱的地方。每个月给钱,父母好像也没显得有多高兴。
后来发现,父母好像对自己的状态更在乎。无论怎么忙,他都要找时间和父母视频,未必有什么大事,就是聊天,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鸡毛蒜皮,都说给父母听。这样,父母比拿到钱开心多了。
爱,就是应该首先考虑对方的真正需求。像水一样,温柔和包容,顺应对方的节奏,自然而然地流淌,滋润彼此于无形之中。
我们把眼光多放在自己的身上,把自己照顾好。这对我们的亲人来说,本身也是一种莫大的支持、鼓励和安慰。